-
长沙经开区三大产业引擎驱动工业总产值突破两千亿
在招商引资持续发力的背景下,长沙县前十月经济数据呈现强劲增长态势。工业总产值首次突破两千亿元大关,工程机械、汽车及零部件、电子信息三大主导产业贡献超七成规模工业产值,固定资产投资与社会消费实现双位数增长,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格局进一步巩固。 一、工业经济总量与结构同步优化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值1850.7亿元,同比增长12.8%,拉动全县工业增长贡献率达89%。其中工程机械产业通过技术升级实现降幅收窄至4.6%,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在龙头企业带动下激增59.5%,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效应显现,蓝思科技等企业推动该领域产值突破200亿元。规模以下工业企业同步增长9.5%,显示中小企业活力持续释放。 二、固定资产投资聚焦实体经济 716.4亿元固定资产投资中,工业技改投入占比显著提升。长沙经开区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134.7亿元市外引资重点投向智能制造领域。房地产领域库存优化明显,销售面积与销售额同比增幅均超25%,投资结构更趋健康。 三、消费与外资双轮驱动发展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41.2亿元的增长,反映出居民消费能级提升。实际利用外资5.5亿美元,同比增长9.1%,主要集中于高端制造和研发中心项目。跨境电商等新业态对消费增长的贡献率较上年提升3.2个百分点。 四、产业集群培育成效显著 以三一重工为核的工程机械产业链本地配套率达65%,汽车产业吸引12家核心零部件企业落户,电子信息产业研发投入强度达4.1%,高于全省平均水平。长沙县通过建设五大特色产业园,形成“大企业顶天立地、小企业铺天盖地”的产业生态。 当前,长沙县正加速推进“亩均效益”改革,通过数字化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能级,同时布局人工智能、氢能装备等未来产业赛道,为区域经济持续增长培育新动能。
2025-08-22
-
长沙科技创新成果丰硕 十大事件彰显自主创新实力
在深化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背景下,长沙市通过政策引领与招商引资双轮驱动,推动科技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2014年,当地科技领导小组发布的十大科技事件,涵盖高端装备、生物医药、信息技术等多个领域,展现了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显著成效。 一、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获批 国务院正式批复长株潭地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标志着该区域成为中部地区科技改革先行区。示范区聚焦产学研协同创新,通过政策集成优化创新生态,为区域经济转型升级提供核心支撑。 二、科技创新政策体系全面升级 长沙市出台专项文件,围绕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企业创新主体培育等九大方向推出33条措施。重点包括建立科技金融联动机制、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等,系统性破解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难题。 三、超级计算机蝉联全球榜首 国防科技大学研发的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以峰值计算速度与持续性能双指标卫冕世界第一,实现中国超算领域四度登顶。该成果为气候模拟、生物医药等重大科研提供算力保障。 四、超级稻亩产刷新世界纪录 由科研团队主导的第四期超级稻百亩示范片实测亩产突破1000公斤,创下全球水稻大面积种植单产新高。该技术通过籼粳杂交育种路径,为粮食安全提供关键技术支撑。 五、隧道掘进装备实现国产化突破 中国铁建重工自主研发的首台大直径硬岩隧道掘进机在长沙投产,攻克了刀盘设计、液压驱动等核心技术,使我国隧道施工装备跻身国际第一梯队。 六、医疗科技取得三项全球首创 湘雅医学院完成世界首例3D打印辅助颅底肿瘤切除,并首次解析急性早幼粒白血病新致病基因。同期发现的人卵外衣缺失致病基因,为生殖医学研究开辟新方向。 七、科技展会品牌价值获认可 长沙科技成果转化交易会凭借专业化运营模式,连续入选全国十佳品牌展会。平台累计促成技术交易超千项,推动科研院所与企业的深度对接。 八、高新区创新能力跻身全国十强 长沙高新区在国家综合评价中首次进入前十,其研发投入强度、发明专利密度等指标表现突出,形成工程机械、新材料等特色产业集群。 九、经开区获批知识产权示范园区 长沙经济技术开发区通过国家知识产权局认定,构建专利导航、快速维权等服务体系,园区企业年度专利申请量同比增长40%以上。 十、磁浮交通开启自主化新阶段 全国首条自主知识产权中低速磁浮线路在长沙启动建设,采用车辆悬浮控制、轨道铺设等全套国产技术,标志着我国磁浮交通进入工程化应用阶段。 通过上述标志性事件可见,长沙市已形成“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的全链条创新格局。这些突破既彰显了本土科研实力,也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注入持续动能。
2025-08-22
-
长沙米粉文化赋能餐饮升级 老字号焕新引资本关注
在消费升级与传统文化复兴的双重驱动下,长沙米粉产业正通过品牌化、场景化转型撬动招商引资新机遇。从街边摊升级为文化体验空间,津市牛肉粉、邵阳米粉等地域品牌以差异化定位打开高端市场,政府背书与市场需求的共振,正推动湖南米粉产业向价值链上游攀升。 一、消费升级催生米粉行业变革 随着湖南省人均GDP突破6000美元,餐饮消费呈现从功能型向体验型转变的趋势。以“刘聋子”津市牛肉粉为例,其300平方米的仿古门店设置独立包厢,将“嗦粉”场景重构为社交体验,客单价突破百元仍供不应求。同类品牌“隆小宝”凭借国际化的极简设计,单碗米粉售价达40元并成功进军北京市场,印证了消费者为文化附加值买单的意愿。 二、地域美食IP的现代化表达 湖南米粉产业突破传统路径依赖,通过三项创新实现价值跃升:一是挖掘非遗工艺,津市成功注册国家地理标志商标,将牛肉粉制作技艺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二是空间叙事升级,老字号门店采用主题化装修,如“黄记”米粉用湘西吊脚楼元素打造沉浸式用餐环境;三是产品矩阵延伸,怀化鸭子粉推出预制菜礼盒,衡阳鱼粉开发文创周边,形成“餐饮+零售”复合业态。 三、政策赋能构建产业生态圈 长沙市政府通过三大举措培育米粉产业集群:设立专项扶持资金,对开设标准化门店的品牌给予租金补贴;搭建产学研平台,联合高校研发保鲜技术和自动化生产设备;举办中国米粉节等展会,2023年展会期间签约项目金额超20亿元。津市已推动6家老字号组建产业联盟,在北上广深等城市开设连锁店超200家。 四、文化底蕴转化商业价值标杆 行业观察显示,成功转型的米粉品牌均遵循“风味+美学+故事”的公式。邵阳米粉品牌通过纪录片《一碗粉的江湖》输出工匠精神,抖音话题播放量破亿;新化三合汤粉联合博物馆推出非遗研学课程,带动门店客流增长40%。这种将饮食文化转化为消费场景的实践,使湖南米粉在美团发布的《中式快餐消费报告》中跻身品类增速前三。 五、资本布局预示行业新赛道 风险投资机构近年频繁出手米粉赛道,重点关注具备文化输出能力的品牌。某头部基金投资总监指出:“米粉品类正复制新茶饮的升级路径,未来五年可能出现估值超50亿元的连锁集团。”目前,长沙米粉产业已吸引预制菜、供应链等领域配套企业落户,形成从种植加工到文旅体验的完整产业链。 这场由一碗米粉引发的产业变革,本质是传统文化与现代商业的共鸣。当老字号用当代语言讲述千年故事,当市井小吃升级为文化载体,长沙正以美食为支点,撬动消费升级时代的无限商机。
2025-08-22
-
长沙创新设计产业园开园 打造中部设计产业新高地
长沙创新设计产业园正式开园,标志着湖南省首个以“大设计”为核心的产业集聚区落成。该园区通过招商引资吸引国内外优质设计企业入驻,旨在为湘籍设计人才返乡发展提供平台,并推动长沙成为中部地区创新设计中心。 一、园区定位与规划布局 长沙创新设计产业园位于雨花经开区,总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规划引入百家以上设计及相关企业。园区聚焦工业设计、智能设计、建筑旅游设计、服务设计等领域,配套建设设计博物馆、大师工作站等设施,形成产学研一体化生态。 二、产业集聚与人才回流 园区已吸引数十家知名设计机构入驻,并与多所高校共建产学研基地。通过整合装备制造、机器人、文旅等湖南优势产业资源,为本土设计人才提供发展空间,缓解北上广深人才外流压力。 三、功能分区与配套升级 首期启动5万平方米空间,涵盖众创空间、设计咖啡厅等创新载体。1300平方米的大师工作站将吸引行业领军人物驻场,1000平方米的设计博物馆则承担展示与教育功能,形成完整的产业服务链条。 四、区域经济带动效应 作为中部地区首个综合性设计产业园,项目预计3至5年内建成国家级示范基地。通过设计赋能传统产业升级,助力长沙打造“设计之都”,辐射带动长株潭城市群创新发展。
2025-08-22
-
长沙固定资产投资领跑中部 重大项目引擎效应凸显
2016年,长沙市通过强化招商引资与优化投资结构,实现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与质量双提升。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突破6693亿元,增速显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重大项目建设成为推动产业升级的核心动力,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一、重大项目集群式推进 轨道交通网络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南北横线、地铁1至5号线同步施工,带动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15.4%。全年实施亿元以上项目984个,其中新开工602个,较2015年实现数量翻番,形成交通、能源、水利等多领域协同推进格局。 二、产业结构持续优化 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达1723亿元,增速17.9%,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项目占比提升。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速高于整体水平12个百分点,表明长沙正从传统制造向创新驱动转型。 三、民生领域投入力度加大 民生工程投资规模三年间提升5.4个百分点,2016年总额832亿元,保障房建设、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项目加速落地。在固定资产投资中,民生板块贡献率较2014年接近翻倍。 四、房地产供需良性循环 房地产开发投资1260亿元,增速同比回升50.5个百分点,市场呈现"竣工增、库存降"特征。住宅去化周期缩短至合理区间,显示调控政策与市场需求有效匹配。 五、投资效能显著提升 亿元以上项目完成投资2625亿元,占总量39.2%,重大项目牵引作用明显。通过建立项目全周期管理机制,长沙实现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的转变,为中部城市投资转型提供示范样本。
2025-08-22
-
岳阳君山区采桑湖镇迎来丽农麻业生物科技项目签约
采桑湖镇通过招商引资成功引入丽农麻业生物科技项目,标志着当地农业产业转型升级迈出重要一步。该项目将分阶段推进麻业种植与加工,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同时助力解决劳动力就业问题。多位地方领导出席签约仪式,体现了对该项目的高度重视。 一、项目规划与投资规模 丽农麻业生物科技项目采用三期投资模式,首期投入资金用于50亩土地的麻类作物试种,为后续规模化种植和深加工奠定基础。二期和三期将根据试种成果逐步扩大生产规模,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这种分阶段推进的方式有利于降低投资风险,同时为当地农业结构优化提供科学依据。 二、产业升级与区域发展 该项目的落户将推动采桑湖镇传统农业向高附加值生物科技领域转型。麻类作物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可延伸至纺织、医药、环保等多个领域。地方政府表示,将以此为契机打造特色农业产业集群,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项目建成后预计可带动周边配套产业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就业促进与民生改善 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麻业种植和加工将为采桑湖镇创造大量就业岗位。项目方承诺优先聘用当地居民,并提供专业技能培训。这一举措不仅能够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还能提升劳动者技能水平,实现稳定增收。相关部门正在制定配套政策,确保项目效益惠及更多群众。 四、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项目规划特别注重生态环境保护,采用绿色种植技术和循环经济模式。麻类作物本身具有改良土壤、净化环境的特性,符合当地生态农业发展要求。投资方表示将严格遵守环保标准,确保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协调推进,为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作出示范。 五、政策支持与服务保障 君山区政府成立了专项工作组,为项目落地提供全程服务。相关部门在土地审批、基础设施配套等方面开辟绿色通道,确保项目顺利实施。地方领导强调,将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吸引更多优质企业投资兴业,共同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该项目的成功签约是君山区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成果,展现了采桑湖镇在产业转型方面的巨大潜力。未来,随着项目逐步实施,当地特色农业发展将迈上新台阶,为区域协调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2025-08-22
-
社会资本首入湖南找矿领域 四项目开启勘查新篇章
湖南招商引资领域近日迎来重要突破,首批社会资本投资地质勘查项目正式落地。该批项目由湖南黄金矿业集团、湖南省发展投资集团联合投资,涉及浏阳、平江、桃江、花垣四地优势矿种勘查,标志着社会风投资本首次规模化进驻湖南地质找矿领域,将为区域矿产资源开发注入新活力。 一、政策引导与时代机遇 湖南作为矿产资源大省,金、锑、铅锌等矿种储量在全国占据重要地位。为破解传统地质勘查领域资金投入不足、市场化程度不高等问题,湖南省积极响应国家关于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的政策导向,2015年便出台相关政策文件,明确社会资本可通过风险投资模式参与地质找矿,建立“谁投资、谁受益”的市场化机制。此次首批社会资本项目的落地,正是政策红利持续释放的结果,也是湖南深化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的具体实践,为全国社会资本参与地质勘查提供了“湖南样本”。 二、项目布局与矿种优势 本次启动的四个勘查项目,均位于湖南矿产资源富集区域,聚焦金、锑、铅锌等优势矿种。其中,浏阳市青草矿区及外围金矿普查、平江县万古矿区大塘冲矿段金矿普查、桃江县西冲矿区金锑矿预查三个项目,由湖南省地勘局402地质队承担勘查任务;花垣县清水塘铅锌矿详查项目则由湖南省地勘局405地质队负责。这些区域地质背景优越,成矿条件良好:湘东地区的浏阳、平江处于重要金矿成矿带,历史上已发现多处大中型金矿;湘西花垣一带是全国著名的铅锌矿集区,矿产资源开发历史悠久、产业基础扎实。选择这些区域和矿种进行勘查,既符合湖南矿产资源规划方向,也能充分发挥社会资本在资源配置中的灵活性。 三、合作机制与规范管理 该批项目严格遵循“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地勘支撑、风险共担、收益共享”的合作原则。资金方面,由湖南黄金矿业集团、湖南省发展投资集团作为投资主体全额出资,承担勘查过程中的市场风险;技术方面,依托湖南省地勘局402队、405队的专业力量,负责具体勘查方案制定、野外施工和成果提交。合作模式上,参照湖南省价款项目管理办法统一规范,从项目立项、设计评审到成果验收均执行标准化流程,确保勘查工作质量。收益分配则按照“成果共享”原则,待勘查发现可供开发的矿产资源后,投资方与相关权益方按约定比例分享开发收益,形成“资本+技术”的良性互动格局。 四、勘查潜力与前期基础 参与项目的地勘单位已通过前期工作积累了扎实的地质资料,为后续勘查奠定了良好基础。湖南省地勘局402队在浏阳青草矿区及外围开展的初步调查中,已发现具有工业价值的金矿脉,显示出较大的资源潜力;平江县万古矿区大塘冲矿段作为万古金矿的重要组成部分,前期勘查已圈定单个达到大型规模的矿体,进一步勘查有望扩大资源量。湖南省地勘局405队在花垣县清水塘铅锌矿区的工作中,已初步圈定数十个矿体,其中大型规模矿体占比显著,为详查阶段深入摸清资源家底提供了可靠依据。这些前期成果不仅降低了社会资本的投资风险,也增强了市场主体参与地质找矿的信心。 五、社会资本赋能产业发展 社会风投资本的引入,对湖南地质找矿和矿业产业发展具有多重意义。一方面,有效弥补了财政资金在地质勘查领域的投入缺口,通过市场化机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推动勘查工作从“公益为主”向“公益与市场并重”转变;另一方面,将倒逼地勘单位提升技术服务水平,促进勘查手段创新,加速地质成果转化。长远来看,项目若取得突破性成果,将新增一批优质矿产资源基地,为湖南矿业产业链延伸、精深加工提供资源保障,助力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矿产资源产业集群,服务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此次社会资本首次规模化进驻湖南地质找矿领域,既是湖南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的生动体现,也是探索资源开发新模式的重要一步。随着项目的全面启动,湖南有望在矿产资源保障能力提升、勘查开发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取得更大突破,为全国社会资本参与地质勘查贡献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2025-08-22
-
望城经开区广发隆平标准厂房助力中小企业集聚发展
望城经开区通过绿地投资模式打造的广发隆平标准厂房项目,正成为区域招商引资的重要载体。该项目以服务中小企业和科技创业企业为核心,通过标准化厂房租赁和配套服务,吸引工业制造与现代服务企业入驻,为区域产业升级注入新动能。 一、项目定位与规划亮点 广发隆平标准厂房项目位于望城经开区核心区域,总占地面积73.76亩,建筑面积超6万平方米。项目规划建设高标准厂房及配套设施,重点满足精密制造、电子信息、智能装备等轻工业企业的生产需求。通过模块化空间设计和弹性分割方案,可适配不同规模企业的个性化需求。 二、产业服务与运营特色 项目采用"以租代建"的轻资产运营模式,降低企业初始投资门槛。园区提供一站式企业服务,涵盖政策申报、金融对接、技术转化等增值服务。同时配套建设仓储物流中心、检测实验室等共享设施,形成集约化产业生态圈。 三、区位优势与政策支持 望城经开区作为国家级开发区,拥有完善的交通网络和产业链基础。项目所在地毗邻多条高速公路枢纽,30分钟可达中心城区。入园企业可享受地方税收优惠、人才补贴等政策,符合条件的高新技术企业还可申请专项扶持资金。 四、招商进展与未来展望 目前项目已完成主体工程建设,首批入驻企业涉及新能源零部件、医疗器械研发等领域。园区计划通过产业链招商,形成上下游协同发展的产业集群。未来将重点引进具有核心技术的中小企业和"专精特新"项目,打造区域性智能制造示范基地。
2025-08-22
-
湘江新区"互联网+政务"改革赋能招商引资新生态
在数字经济浪潮下,长沙湘江新区以"互联网+行政审批"改革为抓手,通过数字化手段重塑政务服务流程,为区域招商引资注入新动能。通过搭建智慧政务平台、推行电子证照互通互认等创新举措,实现企业办事"零跑动",打造高效透明的营商环境。 一、构建全流程数字化审批体系 湘江新区整合住建、规划等12个部门审批职能,将工程建设项目划分为4个阶段,开发覆盖立项到竣工验收的协同审批系统。施工图审查环节采用AI辅助审图技术,系统自动识别设计规范不符点,审查效率提升60%。 二、首创"一码通办"服务模式 企业通过专属项目编码可调取全部电子档案,材料复用率超85%。针对市政管线等复杂项目,推行BIM模型联合审查,实现地下管网三维可视化校验,冲突发现率提高至92%。 三、建立智慧监管闭环机制 运用区块链技术存证审批各环节,形成可追溯的电子档案链。开发"红黄绿灯"预警系统,对即将超期事项自动提醒,审批逾期率下降至0.3%。 四、培育数字化服务生态圈 引进第三方技术机构搭建BIM审查云平台,培育21家数字化审图服务机构。开展"云上帮代办"服务,为重点项目配备专属数字管家,提供在线预审指导。 五、拓展跨区域通办应用场景 与周边6个国家级新区建立电子证照互认机制,实现建筑业企业资质等46项事项跨域通办。建立长江经济带开发区线上合作专区,累计办理跨省业务1270件。 当前,湘江新区正推进审批系统与产业大数据平台对接,通过分析企业办事数据精准优化服务供给。这种以数字技术重构政务服务的实践,为国家级新区"放管服"改革提供了可复制样本。
2025-08-22
-
湘江新区崛起资本高地 沃尔玛等跨国企业抢滩布局
作为中部地区首个国家级新区,湘江新区近年来通过精准招商引资,吸引沃尔玛、格力电器等全球500强企业密集落户。这片规划面积1200平方公里的热土,正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突破口,构建起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现代化产业体系,成为拉动湖南经济增长的核心引擎。 一、跨国企业集群效应显现 湘江新区凭借区位优势和产业政策,已形成外资与本土龙头企业协同发展的格局。沃尔玛中国供应链中心投入运营后,带动周边20余家配套企业入驻;格力电器除生产基地外,还将智能装备研究院设于此;中国通号轨道交通控制系统项目填补了中南地区产业链空白。这些项目共同推动新区实际利用外资额年均增长超25%。 二、新兴产业占比突破六成 在转型升级过程中,湘江新区聚焦"三智一芯"(智能装备、智能网联汽车、智能终端、集成电路)主攻方向。新材料产业园引进杉杉新材等企业,形成从基础研发到终端应用的完整链条;生物医药领域聚集哈药慈航等创新主体,获批国家级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最新统计显示,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对工业增长贡献率达76%。 三、重大项目投资持续加码 基础设施建设与产业项目同步推进。中国联通数字科技园、航天环宇卫星产业园等百亿级项目相继开工,科力远氢能电池基地完成首期投产。2016年新区固定资产投资突破900亿元,其中先进制造业占比提升至43%。梅溪湖国际新城、大王山旅游度假区等现代服务业载体加速成型。 四、人才高地效应逐步释放 配套出台"尖端人才引进计划",设立50亿元专项基金支持产学研转化。岳麓山大学科技城已孵化科技型企业超500家,引进高层次人才团队127个。在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区,本土培养的技术骨干占比达60%,形成产业与人才互促的良性循环。 五、开放平台能级显著提升 依托湘江航运枢纽和长沙高铁枢纽,构建"空铁水公"多式联运体系。中欧班列湘江新区专列常态化运行,年货运量增速保持30%以上。临空经济示范区引进跨境电商龙头企业,进出口额连续三年实现翻番。 当前,湘江新区以全省5‰的土地面积贡献了12%的经济总量。通过实施"链长+行长+盟长"机制,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评价指标,这片投资热土正在书写中部崛起的新篇章。
2025-08-22
有想补充的信息?点我投稿

- 联系我们
- 企业入驻
